犯罪与对策

  • 基于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的民转刑案件防控战略

    谢旻荻;

    民间或民事纠纷向刑事案件的转化过程可以分为从纠纷到犯罪动机,再从犯罪动机到犯罪行为两个阶段。这一转化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和持续效应。制定民转刑犯罪防控战略应当在不忽视第二阶段的同时以第一阶段为重点,并以矫正心理失衡和缓解心理紧张感为目标。战略措施应包括建立并完善矛盾化解机制、心理监测、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以及加强公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等。

    2009年04期 v.23;No.110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79 ]
  • 台湾地区人员在闽犯罪问题研究

    李妙君;洪源宁;

    随着闽台交往的日益频繁,涉台犯罪问题日渐突出。一方面,台籍不法分子与本地违法犯罪人员互相勾结,利用地理优势,实施跨境作案,职业化、有组织化趋势明显;作案手法多样,智能化程度高,隐蔽性强,反侦查意识强,且往往集多种犯罪于一身,社会危害性较大。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在打击防范台湾人犯罪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近期"陈江会"给对台工作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给两岸警务协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公安机关必须从两岸刑事司法协作机制、涉台日常管理制度、涉台刑事情报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强化案件查处等方面着手,同时着力宣传教育,降低犯罪率。

    2009年04期 v.23;No.110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36 ]
  • 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分析

    胡江;

    当前,大学生暴力犯罪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实施暴力犯罪的大学生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主要体现为规范意识不强、漠视他人权利和以自我为中心。而大学生实施暴力犯罪的动机主要有贪利动机、报复动机和性动机等,在意志特征上表现为控制力比较弱和实施犯罪的坚决性。社会转型期现实与观念的影响、教育功能的缺失、大学生需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等是形成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原因。开展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预防,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切实开展心理干预,努力消除犯罪情景,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适,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009年04期 v.23;No.110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8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42 ]
  • 人性与犯罪:我国古代的解读

    王广聪;

    从人性方面来探讨犯罪问题历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我国古代存在着丰富多元的人性论,不同的人性论,造成了对犯罪原因的不同解读,进而影响了不同预防犯罪对策的选择。

    2009年04期 v.23;No.110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9 ]

警学研究

  • 公安信息预警与犯罪防控研究

    黄子坚;陆东强;

    犯罪防控的关键是掌握犯罪征兆信息,并利用对征兆信息的超前预判来实现及时预警,以有效扼制犯罪和减少犯罪危害。防控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安机关可以通过研究犯罪规律、挖掘犯罪原因、掌控犯罪重点和感知征兆信息来提高防控犯罪的效率,促进公安临战处置机制与现代警务发展模式的无缝对接。

    2009年04期 v.23;No.110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9 ]
  • 英国警务信息共享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吕雪梅;

    信息共享是指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合作伙伴之间进行的一次性或持续的信息交换过程。英国警方将信息共享分为法定义务的信息共享、法定权利的信息共享和一般法的信息共享三个类别。英国警方信息共享制度的优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立法授权为前提,确保警务信息共享在规范、合理的轨道上运行;二是清晰的共享流程为警务信息共享提供了细致的操作指南;三是明确的职责给警务信息共享的各方提供了行为规范。这一制度对推进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2009年04期 v.23;No.110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5 ]
  • 论警民关系转型与重构

    吴仲柱;

    警民关系直接反映了国家政权与广大民众的内在关联,也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变迁与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导致警察与公众对警务运作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客观上造成警民互动减缓,相互关系疏离。作为警务活动主体,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应主动从思想认识、组织保障、工作落实等多角度,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只有辩证对待警民关系及其转型与公众的认知变化,加强舆论宣导,重视危机公关、注重实训,讲究艺术,能动开展群众工作,才能努力再造平等、和谐的警民互动。

    2009年04期 v.23;No.110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1 ]

刑事技术

  • 红外线合成图像在变造文件检验中的应用与分析

    陈源锋;林艳平;李华;黄李彦;

    在文件检验中,黑白红外线照相是一种检验变造文件的方法,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效果欠佳。为了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不妨可以应用红外线合成图像的方法。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方法,根据红外线彩色照相的感光原理和色彩再现过程,对数码照相机拍摄的可见光图像和红外线图像进行适当处理,即可生成红外线合成图像。这种图像可以反映字迹对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吸收与反射情况,通过判断字迹颜色有否改变来检验书写色料的异同。由此可见,利用红外线合成图像方法检验某些变造文件,可以获得黑白红外线照相无法得到的检验结果,这对提高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009年04期 v.23;No.110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4 ]

法学论坛_预审制度研究

  • 日本预审制度介评

    曹文安;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没有产生现代预审制度。明治维新后,日本仿照法国法建立了法国式的预审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法的强烈影响下,日本从人权保障的需要出发,废除了法国式的预审制度,但并没有仿照美国建立起美国式的预审制度,而是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新的预审制度:原由预审法官行使的部分预审职权分别由司法警察职员、检察官和侦查法官行使;实行检察官起诉独占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起到了预审的功能;检察审查会具有对检察官起诉进行审查之功用;付审判请求程序亦具有一定的起诉审查功能。

    2009年04期 v.23;No.110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87 ]

刑事法学

  • 使用假币罪的实行行为方式解读

    张光君;杨平;

    "使用伪造的货币"是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使用假币罪的实行行为方式,学界对其基本含义存在"狭义说"与"广义说"之争,这种争议实质上是基于规范用语与普通用语的不同角度来理解"使用"概念而产生的。根据我国使用假币罪的立法变动情况和普通用语规范化的目的论解释方法,"使用伪造的货币"的基本含义应当解读为:以伪造的货币冒充真币,并以真币的通常用法加以利用的行为,但是应当排除私人储藏、出售伪造的货币以及银行工作人员以伪造的货币换取真币等三种情形。

    2009年04期 v.23;No.110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3 ]
  • 商业贿赂犯罪刑法适用疑难问题探析

    沈东林;闫艳;

    具有市场价格且受贿人实际取得价值的礼券应当计入商业贿赂犯罪数额;将免费旅游界定为商业贿赂,并非意味着与免费旅游相关的费用一概认定为商业贿赂数额;应将以金钱为背景、体现贿赂犯罪权钱关系的性贿赂认定为商业贿赂。受贿人在接受行贿人财物后提供了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行业规范规定的帮助,但行贿人没有提出要求的,不能认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复数实行犯情况下以主犯的罪名确定将共犯认定为受贿罪还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具有合理性,但在特殊情况下应根据共犯理论与有利于被告人原则进行调适。

    2009年04期 v.23;No.110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33 ]
  • 论鉴定结论的系统化规制——以证据能力规则为视角

    李彬;吴瑞;

    鉴定结论作为我国法定证据之一,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法律对鉴定结论的规定比较粗糙,司法实践中对鉴定结论的使用缺乏有效的规制。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通过对鉴定人与鉴定结论的限制,保证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事实证明,鉴定结论并不天然地具有证据能力,运用证据能力理论构建合理的规则体系能够保证合法有效地运用鉴定结论。

    2009年04期 v.23;No.110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9 ]
  • 论统一公法学视野下受害人之公法救济——由一起案件引发的思考

    伏创宇;宋京霖;

    当下行政救济制度与刑事救济制度在衔接上存在诸多问题,对受害人权利的救济呈现出基础理论缺乏、救济路径不全面以及救济程度不充分等局限。统一公法学对受害人权利公法救济的路径能够起着理论上的整合升华作用,增加公法救济路径的完整性并增强救济路径的互动性。

    2009年04期 v.23;No.110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45 ]
  • 当事人陈述程序规则探析

    祝颖;

    我国民诉法对当事人陈述的程序功能仅仅定位于证明案件事实,关于当事人陈述的程序规则规范缺失。在充分认识当事人陈述的程序功能基础上,应准确定位当事人陈述的法律性质,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当事人听取程序和当事人询问程序,对我国当事人陈述制度进行程序化改造,建构我国当事人陈述程序规则,以充分实现当事人陈述之多元化程序功能。

    2009年04期 v.23;No.110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91 ]
  • 夫妻财产制的物权法适用

    陈玉玲;

    在夫妻财产关系上,我国《物权法》与《婚姻法》存在着诸多法律适用上的冲突,就物权的转移、变动而言,《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是一般规定,而《婚姻法》对夫妻婚前财产、夫妻共有财产的规定是特别规定。因此,在法律的适用上有必要研究《物权法》作为基础性法律的用益物权制度对夫妻婚前财产发生变化和婚后共同财产发生纠纷的实践处理和法律适用。

    2009年04期 v.23;No.110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48 ]
  • 论生态法域与传统法域的价值冲突

    何晓榕;

    一般认为,法域是根据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来划分的,但实际上不同的法得以整合成一个法域,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们人性假设的相同。作为一个新兴的第四法域,生态法域上的人是"大我"、利他和有限理性的生态人,这就决定了生态法的价值取向与其他法域必然有所不同。生态法域侧重生态安全、种际平等以及各物种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自由。在处理生态法域与其他法域价值冲突时,必须遵循追求人与自然共同利益的原则。

    2009年04期 v.23;No.110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5 ]
  • 跨国公司人权责任之法哲学考量与实证分析

    李良才;

    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传统国际法主体应尽的责任。跨国公司作为私的行为主体,是否应当承担国际人权责任或言承担何种性质的国际人权责任,尚无普遍共识。在民族、国家并存的国际社会结构体系内,基于人权目的,由跨国公司母国及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人权违反行为实施防范或惩处行动,被设定为最佳模式。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制定跨国公司人权责任体系的行动,表达中国立场。在构建政府主导模式的同时,我国应充分培育和发挥民间人权力量,推动跨国公司尊重和保护人权。

    2009年04期 v.23;No.110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14 ]

教育教学

  • 福建警察学院“体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陈炳阳;

    当前,福建警察学院的"体能训练"课程教学的务实性不强,不利于复合型人才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以福建警察学院06级法律专业2个区队、06级治安专业(法治方向)1个区队共108人(其中女生52人)、07级刑侦专业3个区队143人(其中女生14人)、07级治安专业3个区队158名学生(其中女生占16人),共9个区队的409名学生为对象,采用实验法、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体能训练"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培养了学生对"体能训练"课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2009年04期 v.23;No.110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34 ]